第四十一章
清晨,一家人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。
“这装烙饼的筐和蒸包子的蒸笼得找个手艺好的篾匠做,装吃食上的手艺可要精细些,不然可不成。”莫远山一大早就披上外衣,急匆匆地往韩家村里赶去。
苏嫣和莫正德则踏上了去云城的路。路上,莫正德时不时偷瞄着身边的小侄女,欲言又止。
“大舅,有什么话就直说。”苏嫣察觉到他的异样,轻声开口。
莫正德搓了搓手,“阿嫣,你说这生意...真能成吗?”
“大舅放心,”苏嫣眼中闪过一丝笃定,“北方的面食在这儿可是稀罕物。”
办理文书的过程并不顺利,衙门里的师爷对这对乡下人颇为不屑。直到苏嫣拿出准备好的银子,那张刻薄的脸才堆起笑容。
接下来的几天,一家人马不停蹄地采买物资。板车、面粉、猪油...样样都要最好的。莫母更是连夜试制包子,直到每一个都圆润饱满才罢休。
七天后的丑时,寒风料峭。三架骡车在夜色中缓缓驶出,车轮碾过泥泞的道路发出吱呀声响。
苏嫣裹紧了身上的棉衣,望着渐亮的天际。晨风中带着凉意,但她的心却是火热的。只是这份热切中,又掺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忐忑。
到了摊位,莫氏父子麻利地卸下沉重的锅灶。莫远山虽上了年纪,但动作一点不含糊。莫正德和莫志刚虽然手忙脚乱,却也干得起劲。
“阿嫣,你来看看这面团醒发得如何?”莫母的声音传来,打断了苏嫣的思绪。
她凑近看了看,“外婆,火候刚好。”说着,便开始帮着分剂子。
很快,铁锅里便升起了腾腾热气。包子的香味渐渐弥漫开来。莫母又开始在一旁烙起了饼,滋滋的油声勾人馋虫。
云城渐渐热闹起来,街上行人络绎不绝。各色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:
“新鲜豆浆,一文钱一碗!”
“软糯糍粑,两文钱一个!”
“热乎乎的甜酒蛋,三文钱一碗!”
苏嫣看着驻足又离开的路人,心里直打鼓。这些南方人会接受北方口味吗?她用手肘轻推莫正德,“大舅,要不你喊两声?”
莫正德涨红了脸,连连摆手,“我...我不会...”
莫志刚见状,赶紧低头整理货物,假装没看见侄女求助的眼神。
“阿嫣,”莫远山擦了擦手,“你想个好词,让我来喊。”
苏嫣眼前一亮,“瞧一瞧,看一看,热气腾腾的干粮,五文钱一个,又香又软...”
莫远山中气十足地吆喝起来,他那二十多年货郎的经验此刻派上了用场。洪亮的嗓音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。
一个戴着西瓜帽的中年商人踱步而来,仔细打量着蒸笼里的包子。他捏了捏下巴,“这包子做得倒是挺正宗。”
“客官好眼力,”莫远山笑道,“咱们可是地道的东北汉子。”
那商人掏出铜钱,“那就来两个尝尝。”
莫母赶紧从蒸笼里夹出两个最大最圆的包子。商人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,被烫得连连吸气,但眼睛却亮了起来。
“好吃!这包子里还放了红糖!”他一边咀嚼一边点头,“难得吃到这么正宗的北方包子。”
有了第一个尝鲜的,其他食客也纷纷掏钱买吃食。还不到一个来小时,五十个包子和五十个烙饼就销售一空。
苏嫣数着钱,心里美滋滋的。包子五文钱一个,烙饼八文钱一个,一共赚了六百五十文。去掉面粉、猪油和糖的成本,还剩下不少。
“阿嫣,”莫母笑着说,“你这脑瓜子真灵光。在清崖村的时候怎么没见你出这些主意?”
苏嫣抿了抿唇,“说过的,只是没人信罢了。”语气平淡,却让莫母心头一酸。
回村的路上,遇到不少打听的村民。莫远山也不藏着掖着,直接告诉他们在云城做生意。消息很快传遍了韩家村,虽然有人想学,但要么不会做,要么没本钱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莫家的生意越发红火。到了腊月,莫远山开始四处收购年货。活禽、腊肉、干货,应有尽有。
等到开春,家里的面粉、大米和猪油都囤了一百多斤。为了少缴税,苏嫣总是隔段时间就备一次物资。衣物、布匹、干货,样样不缺。东西多得连莫远山都要腾出一间房来存放。
一天傍晚,苏嫣正在院子里逗弄已经会爬的苏魏魏,忽然听见外面传来喧哗声。
“听说了吗?玉龙谷那边闹匪患了!”
“可